焊接层数的选择 在厚板焊接时,必须采用多层焊或多层多道焊。多层焊的前一条焊道对后一条焊道起 预热作用,而后一条焊道对前一条焊道起热处理作用(退火或缓冷),有利于提高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 性。每层焊道厚度不大于4mm~5mm. 第二节 电弧焊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一、焊缝表面尺寸不符合要求 焊缝表面高低不平、焊缝宽窄不齐、尺寸过大或过小、角焊缝单边以及焊脚尺寸不符合要求,均属于焊缝表面尺寸不符合要求。 1、 产生原因 焊件坡口角度不对,装配间隙不均匀,焊接速度不当或运条手法不正确,焊条和角度选择不 当或改变,加上焊接工艺选择不正确等都会造成该种缺陷。 2、 防止方法 选择适当的坡口角度和装配间隙;正确选择焊接工艺参数,特别是焊接电流值,采用恰当运 条手法和角度,以保证焊缝成形均匀一致。 二、焊接裂纹 在焊接应力及其它致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焊接接头局部地区的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所产生的缝隙叫焊接裂纹。它具有尖锐的缺口和大的长宽比特征。 1、 热裂纹产生的原因与防止方法 焊接过程中,焊缝和热影响区金属冷却到固相线附近的高温区产生的焊接裂纹叫热裂纹。 (1) 产生原因 是由于熔池冷却结晶时,受到的拉应力作用,而凝固时,低熔点共晶体形成的液态薄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增大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能促使形成热裂纹。 (2) 防止方法 ○ 1控制焊缝中的有害杂技的含量即碳、硫、磷的含量,减少熔池中低熔点共晶体的形成。○ 2预热:以降低冷却速度,改善应力状况。○3采用碱性焊条,因为碱性焊条的熔渣具有较强脱硫、脱磷的能力。○ 4控制焊缝形状,尽量避免得到深而窄的焊缝。○5采用收弧板,将弧坑引至焊件外面,即使发生弧坑裂纹,也不影响焊件本身。 2、 冷裂纹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焊接接头冷却到较低温度时(对钢来说在Ms温度以下或200℃~300℃), 产生的焊接裂纹叫冷裂纹。 (1) 产生原因 主要发生在中碳钢、低合金和中合金高强度钢中。原因是焊材本身具有较大的淬硬倾向,焊接熔池中溶解了多量的氢,以及焊接接头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拘束应力。 (2) 防止方法 从减少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着手。 1) 焊前按规定要求严格烘干焊条、焊剂,以减少氢来源。

点焊法:通常都是小管薄管焊接,从下往上一点压一点,要紧紧压住熔池,不然会有沙眼,手要稳,要看清焊道,不要焊偏,每一点都要保持一样,速度也要保持一致,这样焊道才好看。连弧法;通常都是焊接大管道,首先要点焊打遍底,要记得底打得不要太厚,这样可以方便盖面。连焊时,电流要调的比点焊小40至50左右。调电流主要看原材料的厚度电流是非常关键的,焊之前一定要反复调好自己满意的电流。这样才可以焊出满意的活。平;我喜欢把焊条放在焊把中间的口上,90度,均匀走,这样焊出来的平缝百分百漂亮,仰;点焊一点压一点,慢慢走注意熔池,不要怕烫,烫伤是不能避免的,除非你有金钟罩护体立;这个是三个中最难的,和管道一样可以点焊可以连弧,我个人推荐大家立焊时采用点焊的手法,一点压一点不要急要稳,一根焊条焊完,下一根的时候,要记得敲掉接头部分的药皮。

常用热处理方法的目的及实际应用: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一定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以获得所希望的组织结构和工艺性能,这种加工方法称为热处理。热处理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退火 1、 定义 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2、 目的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②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及成分, 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③消除钢中的残余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1) 完全退火 将钢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工艺称为完全退火。它可 降低钢的强度,细化晶粒,充分消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的锻件、铸件等。 (2) 球化退火 为使钢中碳化物呈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称为球化退火。它不但可使材料硬度低,便于切 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粗大,冷却时工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球化退火适用于共析钢及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3) 去应力退火 为了去除由于塑性变形、焊接等原因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 称为去应力退火。 工艺是:将钢加热到略低于A1的温度(一般取600℃~650℃),经保温缓慢冷却即可。在去应力退火中,钢的组织不发生变化,只是消除内应力。 零件中存在内应力是十分有害的,如不及时消除,将使零件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工件的精度。此外,内应力与外加载荷叠加在一起还会引起材料发生意外的断裂。因此,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精度要求高)的工件应采用去应力退火,以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